心理醫生,一個讓人感覺神秘卻又敬而遠之的職業。有人將它比喻為心靈的垃圾桶。的確,來找我們的患者大部分是愁眉苦臉,因為飽受心靈的折磨,前來求助以期讓心靈得以解脫。我們心理醫生通過與患者建立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讓患者放下顧慮,完全信任我們,向我們傾訴苦惱,進而獲得幫助。這就需要我們給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尊重和積極關注,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
心理醫生與其他醫生不同,因為與患者建立的一對一特殊關系中投入的不僅僅是每次一個小時的時間,還有要跳出自己身份來體驗患者感受的這份情感投入。而這背后意味著心理醫生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提升自我、學習咨詢技術、積累豐富經驗。
有人問,心理咨詢如何讓人改變呢?慣常的說法是“助人自助”,咨詢師通過與來訪者的接觸,讓來訪者最終自己從內心掙扎的困境中走出來。我時常對我的來訪者說:每個人走在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上,有時是平坦的大道,陽光燦爛、心情舒暢;有時是泥濘的山間小道,大雨滂沱、艱苦跋涉;此時你需要一個攙扶。咨詢師充其量是起了一根拐杖的作用,在某段旅途中陪伴和支持你,走出泥濘,就要丟掉拐杖了,至于要走向何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有的人說,我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我不知道該選擇什么職業,該跟誰結婚,該走還是留……心理咨詢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讓人更了解自己。此時,來訪者仿佛迷了路,需要雇一個咨詢師,陪著一起探索,走一趟“心靈之旅”。當走出心中的迷誤,大步流星重新踏上征程,就不需要咨詢師了。而咨詢師也忙著走自己的路,不斷有人需要“帶路”。
對心靈的探索,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每個人從出生伊始,就在走自己的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來訪者如不知道自己內心需要什么,咨詢師又如何知道?這比“提供拐杖”要費力氣,仿佛是“動手術”,這項艱巨的工作要在無菌消毒的手術室心理診室內完成;需要來訪者做好充足的準備,簽一份“手術同意書”――咨詢協議;需要咨詢師有高超的技能,完成“手術”來訪者的心理發生了改變。